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18-12-12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24  
水产与生命学院科教平台简介

水产与生命学院实验管理中心

实验管理中心成立于20185月。具体负责水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各级科研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认知基地,分析与检测中心以及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等。

  

1.水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2年建立,位于我校公共实验楼B楼,共四层,面积达2500m2,是我院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包括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藻类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30多个实验室,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2007年入选“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实验教学先进集体,2009年获批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学院各级科研平台

包括水生生物认知基地、分析与检测中心、八个系的近80个科研实验室,面积近6000m2,分布于我院ABCDE五栋楼宇,包括鱼类学实验室,甲壳动物营养繁殖实验室,贝类学实验室,海藻生物技术实验室,水产生物功能基因实验室等,是我院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3.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认知基地

前身是鱼类研究室,是本校从事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由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于1952年创立。具有鱼类学研究、教学、标本收藏、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功能,是我国鱼类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位于我院F楼,面积约1000m2,包括3万多瓶标本,共2500多个种类。20006月被上海市命名为“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

4.分析与检测中心

院公共实验平台,位于生命B1楼,面积约450m2,包括生物微观形态观察区域、生物成分及药物残留检测区域、养殖水体检测区域等三大功能区域。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4名,大型仪器设备近30套,年运行有效机时达上万小时。

5.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

作为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实体化运行基地,面积385亩,每年接纳近6000人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研和实习等活动。

  

  

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大学)获批于2009年,是支撑我校三个国家特色专业(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及其他水产类、生物类和环境类等13个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外交流、科普教育及服务西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示范辐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心拥有完备的水产学科实验教学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施,实验教学用房使用面积达7120m2,实验仪器4598台。现有固定人员147名,其中高级职称1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6名,博导28名。目前,中心还承担着2个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水产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复合应用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2个上海市应用性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建设项目的教学改革任务。  

  

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2014年被科学技术部授予“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是我国海洋生物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合基地。该中心是我校联合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海洋科学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南极研究中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缅因大学等15家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中心下设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中美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

中心主任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标教授,常务副主任为杨金龙教授。管理委员会主任为李家乐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副主任为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员和水科院黄海所王清印研究员。

中心聚焦于海洋生物适应和进化、海洋微生物、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种质资源和健康养殖技术研发、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和利用等领域。在国际合作方面,**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017年**标课题组博士生翟万营参加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杨金龙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8**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7月通过验收,2016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获评良好。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标教授。

依托水产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聚焦于海洋鱼类多样性与基因组学、海藻与海藻遗传学、海洋生物生态生理学等领域。现有研究组23个,研究队伍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1人,上海浦江学者8人。

近五年来承担了1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发表SCI论文350篇,授权专利近200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科技奖项3项,以合作单位获得的科技奖项9项,培育水产新品种4个,培养博士40人,硕士427人,为我国水产科学的发展和水产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

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7]96号)等文件要求,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已完成筹建,于201210月通过农业部验收。20167月取得中国计量认证证书,具有病原及药残两个领域的检测资格。

“病原库”充分遵循“整合、保护、共享、利用”的建设原则,建立了病原资源分类描述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系统地整合各类渔业动植物病原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培养物交流和共享体系。目前,“病原库”资源体系由实物层、数据层和应用网络层三个部分组成,保藏对象包括细菌、细胞、病毒等在内的各类培养物1500余株(系),对外共享服务约500株次/年。“病原库”的建设和运转填补了我国水产专业培养物保藏的空白,成为构建我国水产动物疾病控制体系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平台。

  

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

20115月,农业部农计函〔201151号批准筹建“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201310月通过验收。占地150亩,建有室外标准化土池103亩、温室大棚4500m2、室内养殖车间2000m2、室外水泥池48个、亲鱼产卵池200m2、孵化车间200m2、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1000m2

我校开展团头鲂种质研究、育种研究和推广有30多年的历史,2000年选育出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以耐低氧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选育团头鲂“浦江2号”。2012年至今开展“滨海1号”翘嘴鲂的研制。“浦江1号”良种选育技术获2项发明专利,200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江苏滆湖国家级团头鲂良种场等已全面采用“浦江2号”团头鲂新品系代替原有“浦江1号”品种。目前,“浦江2号”团头鲂已推广到12个省市。“滨海1号”杂交翘嘴鲂今年已推广到7省市,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在1993年成立的农业部水产增养殖生态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20117月更为现名,实验室依托我校水产养殖学科。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桂建芳院士,实验室主任为李家乐教授,执行主任为成永旭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李家乐、成永旭、邱高峰、吕利群、冷向军、赵金良、谭洪新、李晨虹、邹曙明、王成辉、吴旭干、白志毅等教授。在编人员58名,正高21名,博士学位达90%以上,具海外留学经历占60%。聚焦于重要淡水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与种苗工程、重要淡水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生态养殖及推广两个方向。

2017年承担项目90多项,经费5287万元,其中新增项目49项。发表学术论文222篇,其中SCI论文86篇,出版专著7本,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奖成果7项,新品种1项。

  

上海市水产动物良种创制与绿色养殖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水产动物良种创制与绿色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缘起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12年批准建设的第一批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2014年验收合格并更名为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评估获得“良好”评级,2021年通过新一轮申报并获得2021-2025建设任务。本中心针对长三角区域缺乏优质高效良种、缺乏绿色高效养殖模式、缺乏智慧高效养殖装备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以水产动物良种创制与绿色养殖为重点研究方向,聚焦中华绒螯蟹、凡纳滨对虾、贝类等长三角主导养殖品种,联合长三角相关高校、研究所、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龙头企业,开展优质高效良种创制、绿色高效养殖模式集成、智慧高效养殖装备开发,突破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形成“应用基础-核心技术转化-产业化示范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中心主任谭洪新教授,中华绒螯蟹任务团队负责人吴旭干教授,贝类任务团队负责人白志毅教授,凡纳滨对虾任务团队负责人罗国芝教授,养殖装备任务团队负责人胡庆松教授。


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上海市科委于2009年批准成立,依托我校公益***和技术推广机构,是上海市科委公共研发平台之一。

中心位于于我校浦东滨海镇养殖场内,建有水产养殖新品种开发与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发与应用、生态养殖与调控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三大工程化技术开发平台。下设综合办公室、良种培育部、设施渔业部、生态养殖部。

中心聚焦于水产种质创新与种苗工程、循环水养殖技术与系统工程、生态养殖与调控工程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87项,转化12项,发表论文345篇,SCI 98篇,省部级奖3项,出版教材3部。

  

农业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

农业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于2004年获农业部批准建设,2008年通过验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常剑波研究员,副主任为谷孝鸿研究员和艾庆辉教授。

中心主要开展鱼类营养饲料与养殖环境生态研发和创新。中心建成以成永旭教授为主导的营养与繁殖团队,黄旭雄教授和陈乃松教授为主导的海水鱼营养与养殖团队,谭洪新教授为主导的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养殖团队,冷向军教授为主导的鱼类养殖和肉质评价团队,以戴习林教授为主导的蟹类养殖团队和刘其根教授为主导的水环境生态研究团队。在编人员20人,正高9名。中心面积1150m2,建有虾蟹类营养与养殖环境室,鱼类营养与养殖环境室,观赏鱼营养与养殖环境室。


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前身为鱼类室,1952年由中国现代鱼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朱元鼎先生创立,具有鱼类学研究与教学、标本收藏、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功能,是我国四大鱼类研究和标本保藏基地之一。

实验室曾汇聚了朱元鼎、王以康等我国第一代鱼类学家,培养出孟庆闻、郑文莲、郑慈英、苏锦祥、伍汉霖、王存信、邓思明、宋佳坤等当代著名鱼类学家。涌现出中国鱼类学会的1位名誉理事长(朱元鼎)2位副理事长(苏锦祥、唐文乔)6位理事。

拥有约2500种鱼类和大量水生无脊椎动物标本,发现100多种鱼类和甲壳类新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6项,出版专著教材48部,支撑水产类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鱼类学”(2006)和市级精品课程“水生生物学”。以鱼类学教师为主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获国家特色专业和上海市优秀专业;水生生物学专业于1996年和2005年获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2011年和2012年升级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近十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0多项,出版专著10多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Nature GeneticsPNAS等学术论文数百篇。


农业部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文《农办科(2022)1号》,我校获批《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期还有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成为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桂建芳院士,实验室主任为成永旭教授,副主任刘其根教授,李嘉尧副教授。实验室目前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成永旭,刘其根教授,管为兵教授,李名友教授,李嘉尧副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稻虾蟹高质量生态养殖模式研发和创建、山区型稻渔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我国盐碱区域稻渔种养理论及产业发展研究、稻渔种养水产养殖品种重要性状的功能解析和应用。

   实验室科研的总体目标:基于我国稻渔种养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对接国内稻渔种养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对“稻渔种养水产新品种选育”、“稻渔种养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以“区域性适用技术模式构建”提高稻渔种养系统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在典型区域建设产学研基地、研究院推进成果转化及人才队伍建设,使我国稻渔种养模式更为绿色、低碳、可持续。